021-64399892

新闻资讯

开玩笑,防晒霜谁不懂得抹

时间:2019-07-17 15:30:29   来源:原创

光电术后或化学剥落后,或处了含氢醌、维甲酸类、α羟基酸类(如羟基乙酸)、β羟基酸类(如水杨酸)或过氧化苯甲酰等的方子后,皮肤科医师都会再三叮嘱患者:务必做好防晒。

 

可是,复诊时总会有一部分患者还是晒黑了。

 

问:有做好防晒吗?

 

答:有呀!我每天都抹防晒霜呀。医生,是不是你的药有问题?



这时,医师得用上从第一天踏上医学院时老师们就不断强调的最关键行医技术:问病历。

 

首先,得问用的是啥防晒霜,因为这年头,“防晒霜”不一定有防晒成分。



像这样的通告,国家药监局发布过N次了,已经不怎么上得了新闻了。

 

买对了防晒霜后,用对了吗?

 

开玩笑,抹防晒霜还是高难度动作?

 

在一项历时四年半,涉及1,329例的著名调查中,澳大利亚学者发现,防晒霜用量的中位数仅为每平方厘米0.79毫克,不到要达到所标示的SPF值所需用量的四成。

调查结果发表在名牌皮肤科杂志《皮肤科档案》,现易名《美国医师协会杂志皮肤科》,在皮肤科杂志影响因子中位居榜首。


中国人的防晒意识比澳大利亚人强,防晒霜都用够了量吗?

 

要达到标示的SPF值,防晒霜涂抹量应达每平方厘米2毫克,即脸部一次应涂抹1-1.5克(至少要有一元硬币大小),一双手臂一次应涂抹2-2.5克。一瓶50毫升的防晒霜,例如阅肤BB防晒霜,算上补涂,即使只用在脸部,应该一个月左右用完。

 

上述经典文章长达七页。除了涂抹量,作者详细、严谨地统计了每周使用次数、每日使用次数、使用次数和用量的关系、用量和性别年龄肤质关系等等。

 

这样的调查很值得在中国做,以印证常听见的“国人防晒意识薄弱”说法是否属实,以及薄弱到了什么程度等。

 

好,量用足了,但该抹的地方都抹了吗?

 

比如眼皮?

 

三年前,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一组眼科医师研究后发现,眼皮和内眼睑是涂抹防晒霜时最易略过的部位。较易光敏的超薄眼皮和内眼睑占不到人体皮肤的1%,却占了所有皮肤癌发病部位的5-10%,与此不无关系。更令人担忧的是,发生在眼皮和内眼睑的往往是扩展较快的皮肤癌。



UV成像清楚显现了自愿者涂抹防晒霜的习惯及忽略的部位:


中国皮肤癌的发病率没白种国家高,所以防晒有没有防到眼皮或许不是很受关注。但眼皮的衰老和黑斑应该是爱美的国人所关注的吧?这是六个自愿者没把防晒霜抹到眼皮的结果:

UV成像中的黑斑是肉眼看不见的、在真皮深处的黑色素团,是紫外线伤害眼皮和内眼睑的伤痕。


为啥敬眼皮而远之?理由浅浅:除了明确眼用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大家都不愿意往眼皮抹任何东西。这完全可以理解。

 

可事实上,所有靠谱的防晒霜都能用在眼皮。实在不行的话就用纯物理防晒霜呗,例如阅肤BB防晒霜

 

在谈皮肤癌色变的美国,除了眼皮和内眼睑,皮肤科医师还嘱咐防晒时也别忘了足面、脖子、耳朵和头顶(毛发覆盖不全的)。在皮肤癌排名十大之外的中国,大家对这医嘱就看着办吧。


但要记得,防晒不只是为了防癌,也是为了防黑、抗衰老。任何美白方案,离开了防晒,都是空谈。我们也常常劝诫高喊从不用护肤品的(多为男性)患者:就用一个吧,防晒霜,保命的。